“老”腊米竞相开出致富花

· ·

11月初,农业农村部公示了第十二批全国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镇名单,阳新县枫林镇坳上村凭借吴茱萸成为我市唯一入选的乡村。

过去的坳上村,村民们只能靠天吃饭,经济收入低。而今,在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后,经过科学谋划发展,吴茱萸产业迅速壮大,坳上村走上了产业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,“老”腊米竞相开出致富花。

祖祖辈辈种腊米

“吴茱萸怕湿、怕涝、怕旱,但坳上村的环境却十分适合它生长,甚至生长出了本地独有品种——‘良种小花’,在药材市场很有知名度。”坳上村党支部书记柯金昌骄傲地说。

坳上村种植吴茱萸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三百年前,作为坳上村的传统产业,吴茱萸在这里还有个特别的名字“辣米”。坳上村的“辣米”在中国几大药市都享有盛名,药市上市的时候,泸州中药材交易中心、湖北中药材交易中心、四川成都中药材交易中心,都会有人主动找上门。

“我爷爷的爷爷就是靠这个起家的,讨老婆修房子过上幸福日子就是靠腊米。”柯金昌回忆道,老一辈的人上山,打药、剪枝、摘果,再拿出去卖,不少人靠腊米脱了贫,过上了好日子。

种出首个“万元户”

80岁的村民柯于林,就曾是腊米的受益者。在上世纪80年代,靠着腊米,柯于林成了村里第一个“万元户”。

“1978年的时候,家里穷得揭不开锅,我就想找个出路,那时村里一直有腊米很值钱的说法,但是没什么人专门去种植。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柯于林开荒了一亩地,种了几十株腊米。转眼两年过去,在没怎么打理的情况下,腊米长势却出乎意料的好。几年后,腊米结了果。

一位药商走进坳上村,喊出了“35元一斤”的报价。高昂的收购价吓住了柯于林,在那个平均工资才几十元的年代,不起眼的腊米竟然这么值钱?

一亩能种70株,一株能产3斤左右,柯于林一次性就拿到了七千多元,这让柯于林一下子就成了村里的“明星”,村里老老少少都争着向柯于林取经。

很快,不起眼的腊米一下子成了坳上村的香馍馍。村里种腊米的越来越多,正当村里腊米产业方兴未艾之时,腊米的收购价却逐年下降,最低时才4块钱一斤,给村民当头泼了冷水。

“除了市场原因,生产模式落后,没有统一规划,技术和品质跟不上,综合造成了这样的局面。”柯于林分析说。

成就致富新产业

“为什么不把腊米产业重新做起来?”2015年,驻村扶贫干部这样激励村民。

因为赚过钱也亏过钱,这让很多村民对种腊米心存疑虑。为了给坳上村村民吃下定心丸,当年,在政府指导下,坳上村“两委”成立腊米专业合作社,由村集体、贫困户和愿意流转土地的村民小组共同出资,村里开始扦插幼苗、大面积拓荒,推广种植本地品种的腊米。

为了丰富产品种类,村里专门去江西考察,引进外地优质品种,在农业农村部门的帮助下,不断摸索提升种植技术,最终在腊米品种挑选、育苗、生产培育、烘干加工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技术。

时来运转,几年时间,腊米价格也在不断上涨,2018年销售价格最高达到了360元一公斤。靠种植腊米,坳上村2016年底整村脱贫出列。

如今,“湖北腊米看阳新,阳新腊米看枫林,枫林腊米看坳上”成为当地美谈,坳上村成了远近闻名的“腊米村”,腊米遍布村民房前屋后。“一到腊米收获季节,外地牌照货车络绎不绝。”成了村里一时盛景。

为了长远发展,在市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,坳上村联合科研机构,开发出用于美容保健的药皂、膏药。销售模式也主动求变,不再指望药材老板自己找上门,而是通过专业经纪人,直接和医药公司进行对接。

精耕细作7年后,坳上村现拥有腊米种植基地8000亩,年产量100吨,良种育苗基地30亩,年优质种苗30万株,年收入逾千万元,小小腊米成就了致富大产业。(陆文博 文红玲)

分享海报

您现在浏览的是:生活周报点击返回首页

Copyright ©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周报 版权所有  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:hahaurmine@foxmail.com

扫码联系
微信投稿

长按图片保存到手机

“老”腊米竞相开出致富花

11月初,农业农村部公示了第十二批全国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镇名单,阳新县枫林镇坳上村凭借吴茱萸成为我市唯一入选的乡村。过去的坳上村,村

正在为您获取最新数据